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推广普话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探索实践

 

【作者】 韦艳灵

【机构】 广西那坡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习惯、语言技能形成的黄金期。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宝贵阶段,大力开展推广普话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普话修养,能够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普话环境,从学科教学出发提高普通话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普话推广活动,鼓励学生会说、说好普通话,促进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生;推广普话;语言;文化素养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这些方言在小范围内流通,所以在域外交流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人口流动频繁,天南地北的人们聚在一起,用普通话交流就能减少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果。讲好普通话要从校园抓起,校园普通话推广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受原生语境影响较小,同时学生接受能力强,有良好的实践条件,所以,推广普话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推广普话在小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发展中的价值
  普通话消除了地域方言差异,为各区域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工具,所以,学生掌握普通话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交际空间。普通话能够让沟通着产生认同者和归属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和谐友好、互信互谅的交际关系,这些都是构成语言素养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起步阶段,接受正规的普通话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不同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二、小学校园推广普话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普话意识薄弱
  虽然很多教师都已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但是,普话考级和日常应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些教师习惯说方言,或者说“地方普通话”,这无形中为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老师都可以不讲普通话,我们也可以。”这无疑会增加普话推广难度。
  (二)普话应用语境缺失
  在农村一些地区,尤其的偏远农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周围人群都习惯用方言交流,大家很少讲普通话进而造成语境不足,这就导致学生普通话意识薄弱,学生听得少,自然说得少,在普话推广中缺乏实践精神,甚至会因为讲普通话感到害羞,这样会造成普话推广效果不接。
  (三)学科助力未能发挥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未能发挥普通话优势,比如语文课堂对普通话要求较高,但是,有些教师在朗读课文时也在使用方言,这无疑浪费了普话推广的好机会,而且也不符合课堂语言要求。一些理科教师则认为自己的科目不使用普通话也没关系,这样容易形成不良循环,影响学生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
  (四)普话活动形式单一
  学校在普通话推广中形式比较单一,比如国家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校会在宣传周前后张贴标语,或者组织普通话推广活动,之后,推广热潮就会逐渐降温直至销声匿迹;总体来看,普话活动缺乏连贯性和深入性,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真正效果。
  三、推广普话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教师普话水平
  国家《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唯一符合规范的校园语言,教师要自觉推广使用普通话。国家对校园普通话推广尤其重视,考取教师资格证必须具备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也就是说,多数在职教师都已通过普通话考核,但是,考核合格和教师使用普通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些教师普通话水平很好,但是在工作中却不主动运用,只有在公开课或者对外交流中使用普通话,这就造成普通话资源浪费。所以,校园普话推广要从教师抓起,不定期组织普通话培训活动,组织开展普通话示范公开课,发掘更多普通话水平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公开课中,展现新时期教师普通话教学的新风采。
  为了进一步监督教师普话应用情况,学校可以采取“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教研骨干、政教人员等随时可推门听课,真正了解教师上课时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教师上课未使用普通话,则采取“警告→批评教育→停课反思→考核复岗”的方式,提高教师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将使用普通话和自身职业发展相联系,鼓励教师自主、自觉讲普通话,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营造普话应用语境
  普通话的使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普话应用环境,平时和学生打招呼、聊天都要使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自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要加大普话宣传力度,比如在学校宣传栏张贴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标语、海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校内广播的寻物启事、事务通知等也要使用普通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覆盖课上课下、方方面面的普通话应用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也使用普通话,从普话推广效果来看,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张口即说普通话的习惯,很多学生无需教师提醒就会主动应用,而且方言口音越来越淡化,普通话发声更加标准,这些都标志着普话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环境对于普话推广尤其重要,环境即语境,语境是影响学生语言应用的核心要素。所以,营造全员讲普话的大环境,对于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发挥学科助力优势
  教师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这正是推广普通话的好时机,也是教师在普话推广中的优势所在。所以,教师要有自觉应用普通话的意识,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和学生将普通话,师生之间用普通话对话。文科教师利用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诵、讲解生字发音过程中为学生纠正不规范发音,尤其是一些方言发音,因为在方言语境中,所以学生自我觉知能力较差,这就更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和强化,提高普通话发音的标准性。对于理科教师而言,更要注重使用普通话讲课的重要性,例题讲解、错题分析、布置作业,这些都用普通话进行。教师身体力行学生才能效仿学习,从而营造人人会普话、人人说普话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让课堂成为普话推广的主阵地。
  (四)开展普话推广活动
  校园普话推广要避免形式化、空泛化,要结合小学生行为特点、兴趣关注点等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形式促进普话推广,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实践、应用提高的机会。
  譬如校园朗诵比赛,通过朗诵形式考察学生普通话发音是否标准,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家乡小导游”活动要求学生分别用家乡话和普通话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土特产、生态环境情况等,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分辨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找到其中的变音或变调规律,这样更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减少方言干扰;“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则强调了学生的普话规范,倡导学生说普通话,同时使用规划字,这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举办“我与普通话”征文活动,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画画、录制视频等形式展现我和普通话的故事,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文、排演小短剧、朗诵原创文章等形式参加,每个班级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表演,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些有趣有益的普话推广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说普通话、用普通话的热情,校园中师生共讲普通话,营造出从课内到课外积极使用普通话的浓厚氛围,而普通话也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结语
  普话推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体现。所以,在校园普话推广中教师要有自觉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普话观,认识到普话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运用普通话,为学生营造处处讲普话的有效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普话推广活动,坚持科学推广、长期渗透,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红英.浅谈小学理科教学推广普通话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10):12-13.
  [2]顾丽婷.农村小学普通话教学重要性及对策探析[J].新课程(中),2019(12):23.
  [3]马继泉.提升低年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策略[J].南国博览,2019(05):135.
  [4]廖海琼.如何提高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研究[J].知识文库,2019(01):99.
  [5]李莲娜.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06):33.
  • 【发布时间】2022/5/22 10:06:03
  • 【点击频次】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