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作者】 林玉红

【机构】 广西那坡县龙合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这时间段的思想比较活跃,但缺少稳定性,很容易情绪化,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极端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转化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学科,应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际上,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发挥学科功能,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必要性;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与心理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出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析。教师利用多种教学应对策略,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使其形成崭新的学习动力。教师深度发掘教材,创设丰富体验机会,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指引导向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存在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重男轻女……这些现实情况的普遍存在,都是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他们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社交障碍、厌学、情绪冲动等不良心理,作为教师,不能为学生改变其生活中的不良环境,只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让学生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期。为赢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教师需要与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性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这些现象能得到有效缓解和改善。
  (二)符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提出的要求。
  (三)二者內容高度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调控情绪,正确地与父母、教师、同学交往等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发掘心理教育素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丰富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与学生生活有关联。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发掘,找到一些适合的案例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让学生形成心理触动,从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做更好的自己》这一课时,教师为一个“说一说”活动,说出自己的优缺点,如何对待自身的优缺点?在这一活动中会发现很多学生无法接纳自身的缺点,这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甚至有些同学会有自卑心理。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说出教师看到他们的优点,这就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缺陷,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同时要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教师主动与学生对话交流,给予心理安慰,给学生带来更多温情和鼓励。
  (二)创设生动情境,深化心理教育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后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对所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认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也没有真正地踏入社会,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时,由于没有类似的经历,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究,以丰富他们情感层面的体验,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心理品质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往新空间》的时候,教师可组织“网上交友利与弊的辩论会”的活动,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正方是网上交友利大于弊、反方网上交友弊大于利。双方要收集相关的材料并阐述,这一活动比较竞争比较激烈,有些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敢表达,但通过同组同学的鼓励可得到释放,树立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对网络交友的利与弊得到了解,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理论结合实际,树立积极心理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富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教(下转第45页)(上接第46页)材内容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事物,减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距离感,从而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强意志的宝贵性,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如何面对面对挫折?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坚强意志对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成长,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寻找榜样,树立积极向上心理意识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模仿,道德与法治以及心理健康也是一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利用好这一特点,发挥出榜样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讲,老师就是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我们应当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想要让学生敬畏、珍视和保护生命,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就应当予以贯彻。作为教师,应当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维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对我们的模仿,能够保持心理上的健康。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在学生当中树立相应的小榜样,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立“道德标兵”“心理健康小榜样”等相应的称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选择具有正能量、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学生来担任,让这些学生能够取得一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以后继续进行保持,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找感动中国人物等英雄事迹给学生诵读,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材中找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以及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注重发挥出榜样的重要作用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心理层面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晶.【期刊名称】《求知导刊》【年,期】2019.32期
  [2]侯方鹏【期刊名称】《新课程》【年,期】2020.14期
  [3]张佳文【期刊名称】《青年生活》【年,期】2019.19期
  [4]郝坤友《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年,期】2019.10期
  • 【发布时间】2022/5/22 10:08:38
  • 【点击频次】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