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与乡土习作教学的有机融合

 

【作者】 查玉仙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镇拱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黔西南是一块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黔西南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采撷乡土习俗,让学生感受民俗魅力;带领学生深入这片热土的景点,感受“金州”自然风光的秀美、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特别是乡土作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融合,将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作用,使习作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得到主动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乡土习作;有机融合

  我校是黔西南比较偏僻的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的现状是学生存在着底子薄弱、起点低、知识储备量少及阅读面较窄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教学信息以多媒体化呈现给学生,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真正体现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力求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利用信息技术积累语文素材,观家乡之景,积累美好情感,使其“有写”
  作文是离不开生活的,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素材。
  我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森林、田野坡地、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农家新居、现代乡村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美。随着农村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雪地图……这些就为学生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有了丰富的乡土素材后,我们老师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网上下载,有目的地拍摄录像,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将家乡的风光、房屋建筑、风土人情等构成一个超媒体系统的素材库。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收集家乡信息资料、网上下载等形式酝酿一篇乡土作文做好了准备。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我的家乡》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将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等家乡著名景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万峰林区域内奇形怪状的山峰、清澈的纳灰河、神奇的八卦田,以及房前“小桥流水、枯藤老树”,屋后“屹立着千奇百怪的山峰”,村庄“置身于锦绣田园之中”等。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我在介绍“声音活化石”之称的黔西南州布依族原生态音乐“八音坐唱”时,我利用视频播放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八音坐唱》,动听的音乐,壮观的场面让学生为之震撼。同时,还指导学生观看“小导游”视频,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有机融入到导游词中,然后进行介绍。融合这一系列信息技术活动,无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心中酝酿出一篇好的作文素材,使其有写。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作文兴趣,引乡土之情,促进学生表达,使其“乐写”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面对作文不再畏之如虎,能在快乐中写作文,这是迈向作文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乐”写,在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如在进行“乡间采风”活动指导时,我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乡间采风”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活动录像、特写镜头,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活动中,再现精彩纷呈的活动情景,召唤难忘的活动体验;此时再利用课件出示游家乡美景——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的情景,品家乡美食——五色花米饭图片,尝家乡特产——贵州醇的芳香,听查白对歌——郎哨情……学生观赏完这一系列活动后将会情绪高昂,将从这些素材中进行搜寻和提炼,整理成为自己的写作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评改”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认知明理的过程,也就是矫正错误,对事物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发送到每个同学的终端机上或在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下转第46页)(上接第47页)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习作到改一类习作,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经过反复修改后,对自己的习作比较满意的,或还有疑难的,都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老师对学生的习作做出评价之后,有的让学生在微机上建立“我的习作库”,有的上传到微信群,丰富“学生佳作”网页,老师可以将这些佳作汇编成册——《美丽的家乡》,并展示在班级的习作专栏中。这样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信心倍增,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在习作互动交流中,既提高写作水平,又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交流,赏乡土之文,赞家乡之美,使其“会写”
  写作是一种精神内涵的感悟。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且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一篇佳作呢?答案显然是不一定。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这一过程就需要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而感悟的核心就是“感动、欣赏”。只有学会感动,学会欣赏,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下,我选取了几位优秀作家谢挺、汪洋、谭旭东的几篇赞美黔西南的文章(《美丽黔西南》《梦幻黔西南》《走进金州》进行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多媒体课件的“形、音、意”三方面感受作家对乡土的真情流露,分析、讨论作家是如何表现这种对乡土的审美,从而感悟作家那种超乎技巧的精神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意识,我播放了万峰林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五千人竹子舞活动视频,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分小组开展交流讨论,同学们高涨的激情表明了他们有话想说。于是,我布置了开放式的命题作文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
  学生完稿后我选取了几篇较好的学生作文《难忘万峰林》、《万峰林,我爱你》《万峰林——我美丽的家乡》《万峰林,你是文人墨客的故乡》打印并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全班欣赏小作者习作中的闪光之处,诸如文本中所表现的对家乡美景的称赞、对乡俗乡情的亲身历练、感受至深等。既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欲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作文的成就感,从而学会如何作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走向乡土,融入乡土,将乡土文化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既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创新,又是新形式下对写作教学的一种挑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的教法,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探究。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饱满的热情和执著的探索精神,将信息技术与乡土文化恰当地融合到习作中,培养学生写出新颖、深刻、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文章。
  • 【发布时间】2022/6/20 12:06:52
  • 【点击频次】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