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例谈如何多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芦贵萍

【机构】 青海省都兰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旧的教学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课标改革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研究,对初中语文的诵读教学策略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课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质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诵读的层面上,通过有效的诵读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世界;有效策略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末。当学生读的书多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所提高,就像古人总结的道理“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标中就把“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要求学生不断的去读,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得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及扩充学生读书面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读”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
  一、有效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热爱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热爱这些文字中掺杂的感情,这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最终追求。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忘记了,那我们又能依靠他做些什么。我国的母语教育从中学抓起,中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与老师对母语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有着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母语的积极地情感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在学习韩愈的《马说》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对其中的“食”字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理解外,还要强化学生的反复“诵读”,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注意古文的停顿,并且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感知文章体现出来的大概意思。学生对文言文的反复诵读,可以对具体的字词等含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能够知晓作者那种“怀才不遇”的心境,从而进行综合性分析。
  二、深层次“品读”,荡起情感的涟漪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书中的字词,其次就是理解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最后就是用所学的情感鞭策自己的人生。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语文不是在教学生运用一个公式,也不是在教学生研究生物的结构或者物质的化学成分,它介绍的是一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在语文中字词是最基本的个体,句子是字词的组合形式,这些字、词、句就组成了语文中的课文。从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字词的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具体的课文来看,作者的某种情感其实就是隐藏在某一个字或者词之中,一旦字词不过关,那么对课文中情感的把控就会出现跑偏。所以字词的学习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品读”实质就是在品词语,“压榨”词语中隐含的情感。
  “品读”从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品”三个口,也就是说品读、品读,就是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中的情感也就会轻而易举的被发现,被认知。课文就像是平静的湖面,品读就像是石子,只有不断的“品”,才能惊起湖面阵阵的波纹。
  比如,在对《壶口瀑布》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其中有一些词语值得反复品味。例句: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段并没有正面写壶口瀑布的壮观,而是借助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这就需要反复品读,才能领会侧面描写带来的积极作用。其中的的词语“急慌慌”、“扫”、“匆匆”、“逃离”......通过这些词语来强化壶口瀑布给作者带来的内心感受。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就像一汪清水,想让它迸发起来,教师就必须施加作用力,通过阅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的相互交融,二者之间只要形成了契合点,语文课堂的情感将不再平静。
  三、仔细研读,引发学生阅读共鸣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中流动的血液。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是表达,更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载体。所谓的研读也是牢牢的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互碰撞。
  比如,在对《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在学习之前要对闻一多先生的生活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于是,在研读的时候就要深层次理解闻一多老先生在演讲中的具体情感。
  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地地道道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句进行深层次研读,文章的朗读中必须要把情感熔炼其中,把冰冷的语言化成火热的情感,引发学生阅读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就没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经得起学生揣摩的情感环境,一个能让学生情感迸发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导读、品读、研读、诵读,打造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占龙;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2]杜江山;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2013年第3期。
  • 【发布时间】2022/6/20 12:07:05
  • 【点击频次】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