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 廖均莲

【机构】 广西合浦县公馆镇蛇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数学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充分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知教学
  1、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有实际生活的“影子”。如“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先用投影复合片展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轮廓,就是要认识的几何图形,还可以在数学书四边涂上彩色粉笔,然后印在黑板上,就出现一个长方形,使学生发现数学课学的这些图形就在自己身边。
  2、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学,教师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数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
  1、教材中有一些显性的实践活动因素,像几何知识、量的计量方面的教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如“长方形面积推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长方形,数数有多少个平方厘米,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如果不把长方形摆满,怎样摆也能算出长方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很快得出结果,长只摆一行、宽只摆一竖排,然后用长多少个1平方厘米,乘以宽多少个1平方厘米,就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2、对于一些具有隐性实践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去挖掘。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说明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然后动手实践怎样找圆的中心呢?学生相互讨论、寻找方法,得出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3、还有一些课堂无法操作的内容,应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如“公顷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小数的认识”可设计一堂实践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到商店、到市场去观察、去实践。
  三、开展数学活动,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教学“元、角、分”时可开展“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营业员,一组去购物,使学生在买卖的游戏中认识元、角、分的关系。学习“认识图形”后可开展“花园图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学习“认识小数”后可设计“生活中的小数”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找小数,说小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又回过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补编操作题
  大纲指出:要提倡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操作题。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后,可让学生测量书本周长和面积,或桌面的周长、面积等。教公顷的认识可让学生测量操场的面积,然后与1公顷比较大小。
  3、结合数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放题”
  教材中的练习题,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一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一题多解、条件有剩余或条件不充足、一解多题的题型。在形式上可分为“情境开放、形式开放、结果开放”。设计的题目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用1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于苹果价格不同,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又如,积是24的算式有哪些,等等。
  四、合理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通过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移多补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小棒,两行各10 根,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 根呢?3 根呢?……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第一行摆10 根,给第二行2 根,两行同样多,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边摆边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创设操作情境,学生凭借动手实践,数形结合,不仅明确了算理,也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再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好。有的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增强实践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快速地发展和提高。
  • 【发布时间】2022/6/20 12:22:59
  • 【点击频次】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