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 曹俊林

【机构】 四川省大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摘 要】 人的思维支配人的语言表达,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当前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语文思维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的培养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文学类文本之一的散文,承担着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任务。散文凭借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作者抒情达意的优良阵地,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师教学的难点。写景散文中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思维,教师具体怎么操作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 语文思维;写景散文;景情思维;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中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诸如,语文学科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应该采取何种更有效的方式培养”,这些问题一直是语文人思考的。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给出了方向性的引导,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在语文学科上,高考语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导,其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思维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它三个部分的培养结果,思维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言的建构运用,影响对文字的审美鉴赏,进而影响对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深刻意蕴及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传承。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已经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什么是思维?根据《辞海》第六版的解释,思维包含着三层含义:(1)考虑,思量;(2)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3)与“存在”相对应,主要指意识、精神。按照这些解释,思维是一种指导我们理性认识事物并深入思考的大脑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只是思考的一种方式,要将这种方式外化,还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思维体现在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经济的交流中,文化艺术领域等等,思维无所不在。而作为教学中的各个学科同样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思维是属于学科思维的下属概念,是与数学学科思维、美术学科思维等并列的思维体系。因此,在语文学科思维培养中要与其他学科思维相区分。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与思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一特性很好地吻合,语文学科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当然,在语文学科中发展语文思维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思维的基本特点,李华平教授在其文章中总结出,语文思维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①载体的言语性,语文思维的一切表达都是通过言语而不是借助其他的形式,如音乐、绘画等;②内容的人文性。正因为以言语为载体,语文思维不能像数学思维、物理思维等学科思维那样做到纯粹的客观,它必然会带上个人的主观情绪色彩;③影响的综合性。由于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所以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影响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④过程的实践性。语文思维的培养是通过言语训练而来的,在语文学科中,需要借助听、说、读、写的路径让学生参与自觉的思维转化中,在实践中培养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语文思维的培养必须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探究文字背后的思维路径,通过文字表面,看透作者的思想,并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思维。
  一、散文类型的划分
  那么,什么是散文?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散文属于文学类文本,语文教学中通常使用文本的“四分法”,即根据文本中的形象塑造、语言应用、表现方式和结构体系几方面的基本特点,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散文在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方面带有作者浓厚的个人情感,是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灵活方式多样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类别较多,如写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众多的表现形式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散文不仅选材多样,表现手法也众多,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散文中还可借助字词、句式、手法等来表现作者情感,正因为散文的“散”,给读者理解散文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相信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境由心生”的审美体验。写景散文中,作者为了情而选景,或是与景本身相融合,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寻找到作者情感与景物的直接联系,通过把握景物的特征或内涵,挖掘它与作者情感的共同之处。这种立足于语言文字,对景物特征的分析即挖掘作者情感的思维过程,笔者将之称为景情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在写景散文的阅读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情景思维的培养
  语文思维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认识,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语文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方式,发展景情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看透景物,走进作者内心。
  1. 抓关键词法。即抓住对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形容性的语言,这类词种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于北国的秋之景的描写,写屋是“破”的,天色是碧绿的,日光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牵牛花蓝朵“像喇叭似的”,秋草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等等,我们将破、碧绿、一丝一丝、像喇叭花、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形容词加以分析,破是房屋的形态,但却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展现出作者对于北国的深沉的热爱;而碧绿、一丝一丝、漏下来等词,则是色彩鲜明且带有空间的延申感,营造出色彩淡然、厚重的自然空间;然而,这样的秋的世界里草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这既是自然界中秋草的正常状态,也给原本就厚重的自然空间增添了悲凉的气息,这也正反映出作者以深沉的眼光在看待这一座历史名城,只是,他的眼光是宁静的,且带有些许冷静、悲凉的。而结合写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此行由杭州去北平,踏入故都,内心百感交集,国家遭遇侵略,而北平作为都城自然容易勾起作者内心的伤痛、勾起在此地的丧子之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同时也是他人生的秋,是人生悲凉的叹息。以往的散文阅读研究,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意向本身,然而,散文所描之景更倾向于真实之景,是客观呈现,而这样的景究竟是什么样的景,确实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景的不同看法,正是我们看透作者内心的契机。正所谓刘禹锡曾经看秋,则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都是一样的景物对象,但不同的人却能看到不同的景物特点。因此,写景散文的阅读中抓取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形容性的语言显得非常重要。
  2. 对比阅读法。
  不同的作家在处理不同的景物素材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对不同作家写的类似的景物进行比较,在比较重则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也就能感受出作者在当中体现的情感倾向。运用比较阅读法,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
  (1)比较相似景物。相似景物可以是指处于相似地理空间之景,如水边的花草树木树,如《荷塘月色》中荷塘周围的树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荷塘周围的树受到荷塘水上泛起的轻雾的笼罩,给周围的景物蒙上了神秘色彩,印射出作者复杂的内心;而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道河水周围的植物,他说:“天气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谁也不忍得冻上,况且哪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的水周围的景物则是灵动活泼,色彩鲜明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冬天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又如张晓风的《行道树》与王鼎钧的《那树》中,同是行道树,但是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则是截然相反的。除了相似的地理环境,还可以将相似的时间下所展现的景物进行比较,如同是写秋天的景物、冬天的景物;早上的景物抑或是晚上的景物等进行比较。如《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秋》,则也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对比中,我们能够感受出文章的不同意境,品味出作者的不同感情。
  (2)比较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是通过文章的描写对象、作者在表达过程中词语的选用、作者的个性、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因素共同营造的。散文的情感表达与语言风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比较文章的语言同样是走进作者内心的重要钥匙。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多用叠词你,如田田、亭亭、密密、脉脉等,这些词给阅读带来的整体感觉是舒缓的、音韵和谐的。又如文中说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其中的泻字,将月光形象化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可见作者的情感是细腻的,直击内心的;又如文中的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如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等句子。长短句的适用,不仅增加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同样能够反映出作思绪的迅速流转,说明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所思所想很丰富,也能印证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总揽全文的关键句子。
  而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中,也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几个“来得”传达出孤独的秋给人带来的无穷韵味,又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排比句式,让北方的雨似乎也有更无穷的韵味,然而景物中也体现出了萧瑟悲凉之感。整篇文章的语言同样值得品味,余韵无穷,然而《荷塘月色》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是美丽的景物引起作者内心的伤感,是内敛的,而《故都的秋》营造出来的感觉则是美丽的故都之景中带有难以避免的凄凉,属于外在的悲,而不管是内在的不宁静还是外在的悲,都是作者心灵的间接体现。
  在比较中,景物的选取倾向一目了然、作者的语言表达也逐渐明显。运用比较研究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语言文字,抓取景物描写的关键词句,从语言中把握文章的景物特征以及思考作者为何要用这种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将景物与语言结合起来分析,就不难找到作者的情感。
  结语
  散文的分类众多,不同类型的散文需要的思维不尽相同,应有所选取地进行培育,景情思维则适用于写景散文,通过抓取文章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景物的选择以及文章的语言,综合几者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面看透作者内心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这也是我们培养这样的思维的最重要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思维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思维培养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培养方法,不断探索新的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平,陈剑泉.“语文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J].中学语文,语文思维与教学,2021:12.
  [2]周梅.培养审美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谈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J].语文新课程(下),2016(03).
  [3]来欣.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2014.06.

  • 【发布时间】2022/6/20 12:27:25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