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将阅读兴趣在七彩世界绽放

 

【作者】 胡 茜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读图时代”背景下的低段阅读起步

  【摘 要】 “读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像传播快捷、省时,给人生成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形成形象记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本文通过对读图时代概况的介绍及对“读图”的重新定义,阐述了低段阅读起步阶段如何利用“读图”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读图时代;低段阅读;起步

  一、读图时代的概况
  所谓读图时代,就是以图像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开始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习惯于直观化的阅读形式,我们已经步入了更为直观的读图时代。
  与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字阅读不同,现代人更多的可以从书籍杂志、电视广告、互联网及其他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知识。而通过图片等感性的媒介所展现理性的教育内容,更具震撼性,更能拨动现代人那根渐渐麻木的神经。逐渐成为受现代人欢迎的一种阅读形式。
  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读图”
  读书曾以其独特的魅力构建了一代人的精神家园,现在现代化传输管道越来越多,选择多了,诱惑多了,但人们的知识面反而变得更狭窄。这让很多人都感叹快餐文化下的读图不仅干扰着人们对文化的正确认识,还会养成新一代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因此,有人困惑,有人担忧: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会不会因读图而退化呢? 
  对于“读图”的定义也不能一味的冠以“快餐文化”的帽子。其实,读图并非表面的浅在阅读。读图是通过感性的多媒体传播理性的教育知识,要求读者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随后展开想象进行延伸的更深层次的。图画绘本是我们儿时最初接触的的第一类书籍,从此开启了看书的旅程。随后,开始接触文字,认识了“字”,接着在“读书”中慢慢长大。小时候那些十分有趣味的连环画,它们承载着富有深刻思想的内涵和发人深思的力量,把我们深深吸引。
  三、开展多层次的阅读
  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读图文化和有着传统根基的书文化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广”,一个是“深”。新课程要求孩子能多阅读,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孩子去读,可能造成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这里,笔者建议以多种阅读方式相互穿插,将读图和读文巧妙结合,慢慢地使孩子爱上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一)阅读教学以儿歌、童话故事为主。
  儿歌既琅琅上口,又充满了童趣。孩子们在欣赏和领会中没有多大的难度,有利于获得对阅读的兴趣与自信。而有趣的童话故事更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童话故事的文本本身就会让低段的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再加上多彩的辅助配图,孩子们乐于打开书本,乐于阅读。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我都组织孩子们念念儿歌。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更能在这些浅显易懂的儿歌中巩固拓展生字,内容程度随着之时间渐渐加深。










  接着开展班会活动,向孩子们介绍一些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有趣简单的绘本书籍与故事书。比如,《逃家小兔》《我爱我爸爸》《爷爷一定有办法》《红鞋子》《格林童话选》等。这些书大多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积极有趣,既能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又让孩子们插上梦想与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轻松愉悦的阳光世界。










  那么我就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大声地讲,大胆地演。并给予敢于展现自己的孩子们充分的鼓励,激发孩子们高涨的表演热情与背后的阅读热情。让他们爱上阅读,恋上讲故事。
  (二)读图读文互动效果
  实际上,像绘本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让识字量本身就不是很大的一年级孩子由听故事逐渐走向自主阅读。在丰富的色彩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听觉冲击过度到视觉冲击。更有非常多的优秀的绘本图书,比如《怕浪费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蚯蚓的日记》等等都不失为低段,特别是一年级阅读起步阶段的孩子们最适合的读物。











  读图直观形象,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创设情景,把孩子带入文本,去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地应用图片影音资料,在对北京的向往这一情感上是和大山里的孩子互通的,孩子们看到这一张张北京图片后,对北京的向往之情自然是油然而生。
  在《操场上》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孩子们先仔细观察,先自由说一说,在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接着出示儿歌,根据图片来背一背儿歌。孩子们了解操场上总体的活动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图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练习说话。









  (三)从“读图”的梯子上跨到“读文” 
  我认为,“读图”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教师应该大胆的引领学生抛开“芝麻”,去尝试摸一摸更吸引人的“西瓜”,拓宽阅读的范围。因此,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阅读制约着人类文明史的心薪火相接。
  “读书”既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它对于孩子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哪怕每天只读十几分钟,也要把读书这个好习惯守住。
  四、总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读图的阶梯上走向读文,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自主探索,从而爱上阅读,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的空间自由穿梭,展翅高飞,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
  [2]邬玲.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阅读行为方式的变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朱福才.视觉文化对少年儿童阅读的影响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 
  [4]周一贯.鲁迅:读图时代应当仰望的背影[N].中国教育报,2009.

  • 【发布时间】2022/7/18 10:16:03
  • 【点击频次】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