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 黄昌婵

【机构】 广西灵山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质疑心理,与问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此为切入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在单元质里分析中发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较弱。所以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方面、培养正确审题的能力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等方面来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
  【关键词】 问题意识;审题意识;策略意识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的活动和课外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提供契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一、注重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探究情境,激发起知识与情境之间暂时性矛盾,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平衡而完善的自我认知,促使学生在矛盾中返现问题、提出问题。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再创造,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课堂中教师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的交往和对话,拓宽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时,我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师:我们在前面研究梯形时,经常通过做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梯形中位线也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于是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下探索出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这个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质疑能力,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乐园,而不是老师代替包办。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1800时,我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让在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碰到各种困难、发现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有问问题的冲动、需要,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4.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等等,活跃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能够加以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点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考,利用认知冲突引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也需有“度”。
  二、注重培养正确问题意识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注重培养正确审题的能力就是对问题进行精准分析。通过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使得学生不再对数学感到恐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1.认真读题。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低年级开始的时候,主要由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字一句读清楚。以后,让学生慢慢试读,要求读准确,不漏字、加字。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学生连贯地读,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读。
  2.圈画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每个词语的含意,可以指导学生画画点点,画出关键词语,
  3.复述题意。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对学生复述题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
  4.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观察问题习惯。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5.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日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只有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6.选择合适的算法。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答,就是用抽象的符号将解题思路转化为算式,再解答出来。当学生不能独立地分析题目和选择算法的时候,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解题方法和途径,应该向学生指出,找出数量关系与选择算法的内在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6.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要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就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当学生完成一道应用题后,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整的意识非常重要。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上,不能只满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过形式式化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不管遇到到什么问题,都能得心应于。
  1、展示实物或模型进行举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不强,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小学生需要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圆柱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模型,让学生观察圆柱有几个面组成,以及这几个面有什么特点,从而推算出圆柱的面积公式。通过这种具体的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画图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学问题,除了拿实物或模型来展示,数学中还有一个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画图。例如在讲到路程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标出所求路程与速度及时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也能使学生直观明了解决数学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列表的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还有一个很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列图表,通过收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把它制成图表,这样所有的信息即简单又明了,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找到答案。
  5、总结规律的方法
  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在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规律性的问题,于是在做题时会经常用到各种已被证明的定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教给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数学课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但是,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思维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勇敢的面对问题对并解决问题。

  • 【发布时间】2022/7/18 10:20:08
  • 【点击频次】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