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方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梁鲜菊

【机构】 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维度,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对地方的综合分析对应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生地方综合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地方综合

  一、地方综合的含义
  地方综合也称区域综合,地方综合是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或区域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问题,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地方内部综合,即把地方系统当成低一级地方系统的整体开展系统分析,探讨地方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二是地方外部综合,即把地方系统当成高一级地方系统的要素开展系统分析,探讨地方的差异、联系和影响。
  地理学注重地方特性、地方差异和地方联系,地方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每一个地方都是唯一和特殊的,但又具有和与之联系的其他地方相同的共性特征,这是因为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所受到的地理影响也就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区域由于等级不同研究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高等级区域更着重于普适性,低等级区域更着重于特殊性。在运用地方综合思维分析区域特征、评价区域人地关系、预测区域发展方向时既要考虑区域内部要素的综合,实现内部结构的协调;又要考虑区域外部环境的综合,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吻合。建立地方综合观,要从地方(区域)综合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具体的区域,包括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特征、区域联系与差异、区域发展,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二、地方综合的考查
  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从高考试题来看,地方综合的考查可谓是旗帜鲜明,试题中呈现素材多以特定区域为背景,围绕某一情境,针对某一主题,运用地方综合思维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对地方或区域的特征、差异、人地关系做出地方性解释,旨在考查学生对具体的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对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实际应用。高考试题在创设情境时,选取考查的地方(区域)通常有以下特征:
  1.选取的区域尺度小
  高考试题旨在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作答,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但结合高中生研究能力较弱、研究时间偏少、研究资料偏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高考题组的选材上具有小尺度的特点。大尺度的问题是教材中所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体现的是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考查能力;小尺度的区域背景下才能考查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高考立意。
  2.考查区域的特殊现象
  高考题还常常以学生熟悉的认知结构为切入点,以某些特殊性情境作为考查对象,在试题材料或题干中设置认知冲突,设问角度独特,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学会从共性到个性,再结合具体区域特征来归纳出类似区域共性的方法,即地方综合分析素养。
  三、地方综合的培养
  1.夯实基础,腹中有货
  思维能力一般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比较复杂,涉及的地理要素众多,但不管地方综合的考查如何灵活,切入点如何出人意料,考查的区域地理规律是变不了的,学生要夯实基础,减少知识盲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有目的地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高中地理虽然属于文科,但是其本身是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的,如果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但知识是碎片化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很难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腹中有货,这样才会让思维多一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而非凭空臆想。
  2.创设情境,主题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将若干个系统的知识点整合于某个情境中,以该情境为主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试题深化基础性的内涵,强调基础性并不是对单一、简单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融入到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当中,优化后的考试内容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原来的死记硬背、猜题押题、机械刷题失去市场。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因境生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尺度转换,哲学思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说到:“地理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尺度将复杂的区域依次划分,从地方、国家到大洲、全球,体现了层级性。通过认识全球不同尺度下地域的内在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区域和国家并形成国际意识、全球意识。”这里表明了通过(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尺度划分的方法有助于清楚地认知区域,尺度划分是理解尺度思想的基础。
  地理尺度综合思维的培养,需要增强学生的多尺度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尺度分析的框架,具体的分析框架通常有以下几种:“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全球—区域—地方”“高层次—低层次”“总体—局部”“包含—被包含”,有了这些尺度分析框架,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时就有了指导方法。在地理学分析中,尺度选择并非是任意的,尺度选择不当,不能正确揭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质,如果选择的尺度过大,大量细节会被忽略;如果选择的尺度过小,则易陷入局部而不能把握其整体的特征。因为,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也就是说,在大尺度上我们比较多地关注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小尺度区域一般关注具体,注重细部特征的描画。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尺度思想上的教导,增强学生对区域尺度大小、空间展开范围大小和宽窄等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尺度对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
  若想对某些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在大小尺度空间之间进行转换,因为空间尺度不同,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大尺度空间的主导因素约束小尺度空间的发展,而小尺度空间往往成为促其发展的特殊的主导性因素。比如气候是我国南方地区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但在广西山区这样更小尺度空间里,地形成为那里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再比如西北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干!这是从较大的空间尺度来看的,那是不是西北所有的地方都干呢?事实并不如此,伊犁河谷因为接受了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水草丰美,俨然一副“塞外江南”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空间大小尺度的转换,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地理理解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地理视角。
  结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到来,其改革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地方综合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加以渗透和体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地方综合思维能力,从而系统地认识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枫.地理思想方法及其教育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1):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3]丁生军.空间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参考,2014(11):10.
  [4]袁孝亭.交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参考,2014(13):27-29.
  • 【发布时间】2022/7/18 10:33:13
  • 【点击频次】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