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非智力因素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杨永刚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能在正确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将对数学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拨尖数学人才的教学目的。特别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立足课堂、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安排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七年级数学课一般每周只授5课时,对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学生就会产生“冷落感”,即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灌”是促使学生思想“开小差”的诱发因素。七年级的学生数一般均在60人左右,假如教师稍有疏忽,班级中会出现“遗忘的角落”从而会使一部分同学掉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形式需因课设计。如,开展“回答问题接龙比赛”“五分钟解题比赛”“跟我学作图比赛”“课堂提问各小组积分克赛”“解题法顺序设计”“数学趣味题攻关”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且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故望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拖课”“及批评”“无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反之,教师如能对相关知识设疑、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得,都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因此,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二、快慢恰当、培养恒心
  针对七年级新生人学考试成绩一般均能达到合格的特点,笔者认为搞“难题摸底”给学生“下马威”等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同学学习情绪压抑,加速出现分化,为此,从七年级开始应重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中小学街接教学中,从非负数引进负数,完成有理数运算的教学进度放慢
  ②整式加减、整式乘除(特别是乘法公式运算)运用的教学进度放慢。
  ③初一平面几何人门教学,使学生逐步从数、式运算过渡到对图形分析的教学进度放慢
  对于上述基础章节,还需根据教材特点分阶段,按单元编写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恰当的《形成性测试题》,尽量做到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考查学生,逐个分析、过关,使各类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反映出自己的最佳成绩以及存在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地对个别中、差同学辅导,点拨提供一定的依据。
  实践证明,从七年级代数全程教学来看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进度的慢,赢得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进度的飞跃:整式乘除教学进度的慢,提高了对乘法公式的进一步认识,赢得了因式分解教学进度的快;几何人门教学的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帮助,可赢得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推理论证教学进度的快。由于先慢后快的教学安排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使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能变被动为主动,由于快慢恰当,增补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可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恒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控制作业,培养毅力
  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一般都能独立完成。于是,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也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尽量做到:课堂练习5~10分钟,当天作业10分钟,家庭作业15分钟,并对课本练习及练习册习题作适当的增删,坚持让学生每天有作业可做,且每天都有时间完成作业,即使有一天不安排数学课,也要坚持布置适量的当天作业和家庭作业。事实上,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学生的“题海战术”,教师应以“题海战术”来备课,去精选例题与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和学得全面。下面,以因式分解中“分组分解法”一节为例布置学生作业。因为分组法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此,在一个星期内,需坚持每天布置涉及到:提取公因式法、乘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的习题各个,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减少知识遗忘与提高解题速度。
  合理精选和控制作业量,还涉及到学生作业中易错习题的筛选、整理。编写的习题还应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难易程度的平衡,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的目的。
  四、及时点拨、增强自信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起始点是作业错误增加,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袭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对两个平行班进行一种观察试验:一个班级重视对个别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点拨,另一个班级重视全班集体辅导,一年来的效果证明,第一个班级学生的分化现象能基本控制。而第二个班级学生仍出现新的分化现象,究其原因是:个别较差生由于教师的关心、点拨,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加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且能直接点拨在知识的关键上,从而促使辅导效果明显。与此相反,班级集体辅导,差生仍没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关心,由于心理上的冷落感阴影,难免继续出现差生。
  针对以上学习中的大敌,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习惯。事实说明,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光靠批评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及时点拨,防微杜渐,调动学生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高素质,形成群体
  随着学习兴趣的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也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开始对40分钟数学知识已感到不能满足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逐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一评估与排队,组建“数学小组”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一些数学课外书籍。每天可布置一道“数学智能训练题”。这样,不少同学在解完智能题后,常感到自己开始“英雄有用武之地”。由于数学素质较好的学生群体的形成,既促进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坚毅的意志。
  • 【发布时间】2022/7/18 10:35:55
  • 【点击频次】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