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

 

【作者】 杜荣凤

【机构】 四川省蓬安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将之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处在“耗、慢、差、费”状态,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道其因,其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尚未彻底转变,固守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其二,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素质教育抛于脑后。教师和学生中考压力大,教师注重分析式、宣讲式教学,学生陷于题海之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的不断前进,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更要走在时代前列,率先改革。如果墨守成规,那陈旧的课堂模式就不能满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优教优学”的需要,更不能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新课标为导向,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实施现代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谁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而我们教师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发起者,所采取的教学行为都必须服从和致力于学生的学。作为新课改的践行者,要体现新课改根本理念就必须转变这个观念,才能更好地去履行自身角色意识,才能从自我角度思考、设计“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建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学得有效果,才是高效教学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由于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独立思考,感受中国语文文化的绚丽多彩,体会语言的巧妙之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会在兴趣的带领下对语文加以研究,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不同的爱好,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同视频信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得到启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给那些喜欢研究语文的学生充足的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让那些十分活跃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以上形式,在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有效方法
  三、教师要深研教材抓重点,强化实践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这并没有错,但要抓住重点问题。我们在一篇课文教学时,想做到样样都教、样样都抓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整体语文教材着眼,确定每课时的教学重点,力争一节课一个重要训练点,将其落实,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而不是样样抓。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来源途径大幅变化,需要的人才也发生了变化,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敏捷、准确、高素质能力的人才。因此,语文教学从小目标上说,每一种都是以知书为目标,以实践为途径并以实践能力发展提高为追求的课。把听、说、读、写融汇在一起,明确告诉学生,为求一课解决一个知识系统训练,并培养一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便可在教学中通过抢答、口头作文以及速写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四、更新教法变“授鱼”为“授渔”,强化学法指导
  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喜欢自己深入钻研课文,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满堂向学生询章问句的诠释,条条缕析的讲解,但学生得到的很多是课本本身的东西或教师讲述下的现成结论,而读解能力、迁移能力,运用于实践能力得之甚微,试想,这种被动的无创造性的教学,学生怎么不厌呢?倘若将来语文课还是40分钟一节,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把讲授的时空控制在15分钟左右,尽理减少诠释,主要是点拨、启发、质疑,而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训练:一是设计有梯度的训练题;二是适时小结,以学习的训练操作中水到渠成地引出一些读解规律,让学生上升到理性形成能力。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们就可一改过去解释词句,交待背景,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陈旧套路。采用诵读入景,并适时启发、点拨,很快学生头脑里就呈现出一幅有趣的交流图画。“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被充满生活情趣,极富韵味的优美清新的词句深吸引,由此质疑,“李清照的词写得好吗?”“它好在哪里?”学生在词句中迅速搜索答案。
  五、革新传统教法,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基本是单一的口头宣讲,外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校园,既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具象性和生动性,其营造的氛围和情景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活跃学生思想,开启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例如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先拆散其中四句的意象(乡愁是邮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船票、乡愁是海峡),再让学生重新组合还原,几组原声配乐画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重章结构的惊人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得以更加直观、形象和充分的体现。这种多媒体的语文课,让抽象的要领成为动态的审美对家,加快了美的信息程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学生能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也不失为实现语文课转“活”的手段。而它要做到科学性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结合,感性和理性统一,就需要教师随着新课改征程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和潜心研究。
  总之,要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有生命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有兴趣,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迎来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翠敏,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特色[J].科教文汇,2018年。
  [2]刘萍,浅谈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21年。
  • 【发布时间】2023/3/9 10:08:01
  • 【点击频次】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