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课

 

【作者】 臧红亮

【机构】 吉林省通化集安市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包括三个层次:体现在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学科价值的具体化。首先,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说明动作名称、方法、过程、要领、要求,以及总结、评价等诸多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达成教学目的。最后,团体精神对团体中的每一分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对活动产生兴趣。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学体育;游戏化;最佳教法;合作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由此可见体育的重要性,而小学体育课正是培养孩子们体育综合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更要关注如何上好体育课,让孩子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我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体现在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学科价值的具体化,同样也衍生出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功:教材开发、手法创新、理念创新,具体地说,现代体育教师要学会把传统、枯燥的运动素材,加以整合和提炼,合理组织和利用教材;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法,尽快形成自我教学特色;要有深度地领会课程本质,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配置每一节体育课堂。也就是说体育老师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一、巧设游戏活动,寓教于乐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不能过早承受压力,所以教师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意识,不应过于强求结果,应注重过程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特点是爱动,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尤其是游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谁都不愿因自己的行为失误或行动迟缓而破坏全队的成绩或名次,更不愿因自己违反规则而令全队受处罚或取消资格。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组织更多的富有生活性、情趣性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游戏的选择,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游戏是为体育课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随便使用不恰当的体育游戏,而置教学内容不顾,要根据具体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如:在快速跑教学中,使用了5米的迎面接力;在篮球训练中“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用“迎面行进间传球接力”的体育游戏。
  在活动中逐渐增加有难度的新奇游戏。好奇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始动力。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好奇感,常常想亲自体验,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在学习了。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采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来引导学生保持对活动的兴趣,如“三条腿走路”、“推车”、“捕鱼”等。要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项规则,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要让他们在不乱的情况下通过体育游戏充分调动他们,使得他们积极性高涨,活跃课堂氛围,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内容带有故事情节,教师应创造一个边说边练,边唱边练情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游戏名称要从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方面去考虑,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曲线跑转化为“穿过小树林”、“双脚连续往前跳”和“爬行”可组合成游戏“龟兔赛跑”等等。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说明动作名称、方法、过程、要领、要求,以及总结、评价等诸多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钻研教材教法便是上好课的关键一环。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教材,课型、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科学地灵活安排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生理反应、情绪变化,及时捕捉反馈信息,采取措施随时调节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素质不仅和运动能力有关,而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随着性别和发育水平的不同也各不相同,所以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有早晚,快慢之分,有忆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而快速增长阶段又叫做敏感期,敏感期只说明在一定年龄或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较快或者成绩提高较快,上升幅度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在13岁以前可以多做一些动作频率快和反应速度较快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技巧、游戏等等,以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与其相关的运动能力。了解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共同的特征,还要掌握学生的某些特殊情况,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性和实际水平,采取最佳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家里得到百般呵护,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而离开家庭后,则会产生较强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甚至导致性格的孤僻。有些时候他们对体育课兴趣也不是很高,在活动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得到自我肯定和确认,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兴趣,如“运球接力”、“看谁传得快”等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经常得到表扬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心,使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豁达,养成善于与人相处的性格特征。对活泼调皮的学生,可通过在群体活动中犯规受到的指责来修正他们的行为,培养有秩序、守纪律的行为。对他们的出色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其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样通过完成游戏的角色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从中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评价,以此来认识自己和群体的关系,逐渐克服以个人为中心的习惯和离开家庭后的狐独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性格。团体精神对团体中的每一分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予一定难度的活动,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对活动产生兴趣。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教育必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育更无权轻视学生的心理。处罚性、强制性的命令,有悖于生命教育的理念。我们每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更要关注好每一名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好恰当的游戏,吸引他们参与到游戏中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身心得到锻炼和提高,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实践证明,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选配智力性和活动性游戏,可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育游戏结合所学的动作练习,学生能保持良好的练习心境,并在游戏中掌握技术、发展身体素质。适当而适量的体育游戏会使体育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
  • 【发布时间】2023/3/9 10:09:39
  • 【点击频次】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