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渗透劳动教育

 

【作者】 叶银昌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博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发展,人们对于劳动教育更加注重,而且也有意让其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以提升其地位和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潜在的其他内容;另一方面,感受劳动的乐趣所在。以语言和文字为主的语文,习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在习作中挖掘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大家全面发展,而当代社会的教学观念大多还是停留在“德智”这一块,着急于升学压力,学习成绩的互相比较,往往忽视了对于“体美劳”的发展。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故,培养学生们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是大家从小到大都会接触到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接受并发扬劳动的优良传统,形成自觉劳动的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社会与世界。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与意识,形成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继而在良好劳动品质的支持下不断发 展自我、完善自我。从小学阶段就开展优质的劳动教 育无疑能使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更加高效,打造美好 生活的历程更加顺利。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 科,语文学科应当承担起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 代性任务。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劳动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是汉字的由来也和劳动密切相关。在远古时期并没有汉字,由于人类的不断劳动与交流中,汉字孕育而生,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在发展到大篆、小篆,直到汉末的楷书等,这些汉字的演变也和人类的劳动息息相关,甚至于现在的简体,都和社会劳动的发展紧密相连,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刺激着文字的演变[2]。
  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学科,还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启蒙、道德品质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教育,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古人语:“劳动最光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形成劳动的观念,积极与平常生活相关,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一、挖掘教材,在教材中渗透劳动教育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习大多以教材为载体,教材中的课文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汉 字、词语,也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较多影 响。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也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课文讲解当中。因为教材中 选取的课文大多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规律,也多 出自名家之手,对这些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 掘、强调,不仅不会让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也有助 于学生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劳动 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因此,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应当是对教材进行挖掘,继而对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呈现。例如: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空气十分清新的乡村,农家儿女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大 家各自劳动、生活美满。”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 到这样的图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许多学生会回答 “朴素”“幸福”“安详”等,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介绍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耕作文 化。而在讲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就连不会种田织 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种瓜的模样”,带领学生在这一诙谐幽默的诗句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诱人之处,在学生心底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1.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其实就藏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只要潜心研究教材,深入挖掘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劳动教育素材,在整合前辈优秀经验的条件下,不但会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还能树立起受益终身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念。
  例如:学习古诗《悯农》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并询问同学们大米和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它们原材料又是怎么种植的呢?学生在视频中观看农民伯伯在地里辛苦的劳作,逐渐懂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馒头和大米等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劳作的艰辛,在视频的最后,粮食的丰收让农民伯伯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轻松喜庆的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懂得了幸福与快乐是来自劳动与创作。
  在学习《春夏秋冬》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的视频和图片,并询问同学们春夏秋冬四季有什么样的区别?学生在视频中观看到四季变化,明白了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同时学习课文,结合学生日常实际的感受,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愿意走进大自然。接着,再学习《田家四季歌》就能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到田家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中,不仅知道了在一年四季中农民伯伯要进行的农事,还十分乐意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以后,也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春季,邓小平爷爷对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激发了学生播下一颗种子、种下一棵小树等的强烈愿望,大家利用周末,纷纷劳动起来,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抹绿,孩子们对劳动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积极的态度。
  2.在写作训练时渗透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写作是教学目标的重头戏,因此教师可将劳动教育巧妙渗透进小学生的日常写作训练中,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引发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教师还可顺势为学生讲一些周围或最近的积极劳动、互帮互助的事例,让小学生在此种情境下心中慢慢燃起对助人为乐的热爱,培养不怕困难、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课后教师也可布置与此节课相关的主题作文,让小学生写出有关劳动题材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看法或是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如此一来,学生愿意行动起来,也愿意记录。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小雷锋”的身影出现。
  以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谈谈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教学互动与运用。在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中,三单元习作要求《写观察日记》。我利用本次习作的机会,让孩子既在观察中习作,又在习作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写观察日记,在本次观察日记中,有四种观察选择:一、我在花盆里种下几粒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二、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开始变色了,我要记录树叶颜色的变化。三、月亮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我要观察月亮变化的过程。四、我要观察家里养的小猫。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在习作前我就要求学生亲手去种植各种小型植物,比如有蒜苗的培育、四叶草的种植、喇叭花、薄荷草,等等。具体要求如下:同桌两个人为一组,一人带花盆(大小以直径为15 cm的花盆为宜),一人带植物的种子,两人共同经营一盆植物。原本担心孩子们有不理解,或者种植不成功,又或者不感兴趣,可是不曾想,孩子们实践动手能力超出了我的想象。任务布置后的第二天,教室的窗台上就摆满了各种颜色的花盆,虽然看起来光秃秃的,但每个花盆里都是孩子们的期待。
  因为是观察植物,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孩子们,要观察植物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的习性也需要了解,同时要仔细观察植物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每日的不同变化。有的植物还可以调动自己的嗅觉,用鼻子闻一闻它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有什么特点。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隔几日会在固定时间为植物浇水,有的同学会在固定时间给植物松土,这些无意间的发现,让我禁不住上前“采访”了几个同学,我问其中一个孩子:“我发现你隔几日会给植物松土,你知道松土的作用吗?”他很骄傲地告诉我:“常松松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样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居然对种植植物还挺有研究,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为了让我的小薄荷能快快生长,我查阅了好多资料的……”原来通过劳动和实践,学生一样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不仅如此,学生还能从劳动中获得知识,从劳动中真正感受快乐!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也是体现劳动人民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劳动教育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被提出来,就足以彰显劳动的价值,也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劳动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通过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相结合,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技能,而且更让孩子们构建了强大的心理,提高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孩子们通过语文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懂得了什么是劳动,更懂得了劳动会给我们创造快乐,也使孩子们更加愿意学习语文,也知道语文与劳动、与社会实践将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本次观察日记中发掘出来的种植活动使孩子们不仅在写观察日记中受益匪浅,也使我们作为教师更加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想我会将语文课与劳动实践、与综合实践、与其他各门课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将自己所学到的点滴知识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语文学科除了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它担负着既传道授业解惑,又有育人的任务。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等等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也包含在其中,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不断从课文中挖掘劳动教育并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劳动人民的精神实质,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以升华,进而达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的学习效果和目的。
  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锻炼,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总之,小学语文的习作教育,应该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从劳动中感受快乐,更能让劳动实践转化为文字,记录快乐的瞬间,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在课堂中学会因势利导,整合优秀教育资源,让教学内容不脱离实际,更贴切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作技能。
  二、优化阅读,在阅读中体现劳动价值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库的扩充,还能得到理解能力 的提升、共情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语文综合素养的 培养过程而言,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融入劳动教 育的过程中,阅读同样能够发挥促进二者融合的作用。 因为想要达到较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课堂上的讲解过程,还应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积极了解劳动知识,如此才能形成劳动意识与习惯。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许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 题材。因此,除了课堂上劳动教育的渗透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这一环节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 育。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后,教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还能带领 学生感悟阅读的乐趣、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劳动习惯。
  例如: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在教授了《祖父的园?子》《红楼春趣》《手指》等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文章 后,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课后阅读吴运铎创作的《劳动的开端》一文,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对这篇文章进行理解。《劳动的开端》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小时候贫穷的日 子。在那个年代,由于家境贫困,吴运铎 12岁就当了矿工,且受尽折磨,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命运斗争,用劳动为自己开创了新生活。通过阅读 这篇文章,学生首先会为作者的坚强奋斗而感动,获得人生观上的影响。而后会为努力劳动的成果感到惊奇, 正视劳动意义,敬重劳动人民,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阅读文本时引入劳动教育,小学生要想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的知识储备,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还应多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但与此同时,教师为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培养劳动观念,应为小学生选择几本课外阅读书目,避免小学生的盲目阅读。
  例如:教师可推荐《走,我们去植树》《种树》等文章给小学生阅览,读完课文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或是户外植树,让学生体验植树时的劳动过程与劳作心得体会,在学生植树过程中,教师见缝插针地为学生宣讲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与植树的意义何在,再一次巩固学生对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中去,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劳动实践中去。
  三、通过学习语文,塑造学生的劳动观
  每一位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能,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也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承担知识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的理念,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教育为生命增添底色,对于身心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独立、团队合作意识。”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大量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研究教材中达成共识,明确要求在课堂上一定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耕作文化,从农耕文明中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知道要珍惜粮食,尊重他的的劳动成果;从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通过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农人日常劳动的生活,“也傍桑阴学种瓜”,知道农村孩子早当家;在宋朝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中,一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更是刻画了一副“全家齐劳动,幸福生活靠大家”的集体劳动场面,让学生明确劳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价值;在讲述《少年王冕》的故事时,少年王冕没钱读书,只能通过给地主家放牛来挣取生活费,但是却一边劳动,一边学画,最终成为著名诗人、画家,启发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劳动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是指导者,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去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身边的劳动者身上去发现劳动美德、了解劳动的辛苦,甚至通过劳动与创作的体验,去重新审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在心里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在鲁迅先生的《风筝》 一文中,讲述了家长式兄长,撕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扼杀了弟弟的童年乐趣,人到中年思及此事觉得特别后悔,但却无法弥补。但动手制作风筝,就成了语文课堂的衍生劳动产物,涉及到制作风筝,在学生讨论风筝的过程中适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思考风筝制作的材料,以及飞行的动力原理。从风筝的制作再到第七单元课文《手指》中讲述手指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分析劳动中合作的意义,这些都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更懂得了在团队中如何相互配合,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些从课内到课外的活动设计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感,还使同学们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提升。
  作家萧红在回忆类散文《祖父的园子》中,写到童年陪祖父一起做农活的快乐、自由,仿佛田间植物生长也是自由、快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孩子们能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劳动的快乐。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艾瑞德国际学校为学生践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校有300亩的教育农场,孩子们在这里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观察着不同节气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真正参与到劳动之中,就会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价值。语文老师会将课本中的劳动教育分单元分主题的进行专题式的教学,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了感受劳动之美,开犁日、田园轮值的时候,有能亲身践行,感受劳动之乐。在劳动结束,老师用能回归课堂,对于学生予以适时点播和指导,一篇篇与劳动有关的作文、一本本反映植物生长过程的绘本、一首首歌颂劳动的诗歌顺势而生,孩子们在心里埋下了劳动快乐、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种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所以,无论劳动教育还是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为依托,文学创作来源于劳动教育,更高于劳动教育。
  四、从语文教学中发现创新劳动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与创新劳动相结合的课文比比皆是。在二年级“我爱阅读栏目”选取文章《鲁班造锯》,讲述鲁班受生活经验的启发而发明了劳动工具锯的故事,同时也赞扬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五年级课文《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积极动脑,进行创新劳动,开创了“竖井开凿法”、“人字形铁路”等创新设计,粉碎了列强借铁路深度蚕食中国的美梦,为国民争了一口气。劳动教育不仅从思想上启发,还要从动手能力上培养,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设计上,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备课环节设计出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结合赵州桥文字描述,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小组合作,用硬纸板完成赵州桥的设计。学生们认识到赵州桥的设计不仅设计精巧,而且美观实用,从而理解了古代人进行的创新劳动其实到现在一人去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更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在散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不断谱写共和国强大的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再到“嫦娥工程”,每一项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理想的里程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求理想,每个少年都是逐梦人,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材活跃起来,让文字灵动起来,帮助学生去学会克服自身惰性,脚踏实地,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完善自我。
  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们的劳动品质、劳动能力等的素质提升,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在不同的劳动者身上了解劳动的辛苦。
  总之,劳动教育走进语文教材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学习本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从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历练,更学会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通过高效的教学融合方法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从挖掘教材开始,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劳动教育;可以从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切入,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 过程中发现劳动的更多魅力,提高劳动热情,也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可以从组织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实提升劳动能力。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强盛和思想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生活水平不断升高的背景下突出了人们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而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公,当代的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思想意识则更为模糊,而部分家长的过于溺爱则让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更为堪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利用教材积极向小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思想,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与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此外,家长们也需要和教师们相互配合,给予学生们独立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的学生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些洗袜子、择菜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一些的学生们,如家里有需要帮助的,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起去菜市场买个菜、对房间的整理工作等等,让他们能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更好的互相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刺激学生们优秀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精神,让他们将劳动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教育出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仁荣. 浅析班级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J]. 语文课内外,2020(34):40.
  [2]龙慧杰.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J]. 语文课内外,2020(12):350.
  [3]汪家根.论劳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探索[J]. 语文课内外,2019(12):49.
  • 【发布时间】2023/3/9 10:30:38
  • 【点击频次】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