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作者】 周开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小学生必学之课。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以提供同仁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较多,其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内容。在教学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师立足教改,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新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体会。
  一、以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基于当前小学科学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境况,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这一学科的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一节课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导入教学部分学生就拥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其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来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思考教师所讲的课本知识;但如果一开始小学生就对这一科目提不起兴趣甚至是厌烦的话,那么必然就会影响教师接下表的教学,使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就需要给予这部分教学足够的重视,将问题情境引入这部分的具体教学,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深充兴趣举例说明,当小学科学教师带领小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时候,在新课讲解之前,教师就需要将导入部分充分利用起来。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向小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小树苗的生长过程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若一些泥巴呢?”“小树苗的根有多么重要呢?”等等相关的问题。在问题的刺激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出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以积极配合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并不集中,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在学习过程中走神,导致难以集中、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而有效的教学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学生能高效地将知识吸收内化,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而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教师可从其兴趣的培养着手,通过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更快地在情境中展开学习,使其能更集中地思考和探索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容。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奥秘”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声音,并通过控制音量的大小让学生感知声音。在学生明确了这一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入趣味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如为学生播放一段“腹语”相关的动画、综艺节目等,或是给声音“盖上”不同的“声罩”等,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激发,借此时机,教师可进行设疑提问,调动学生思考,如“那个表演者并没有张口说话,他的声音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声音被障碍物遮挡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发出'奇怪'的声音?”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则更强,从而在情境中形成积极思考,并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即不仅仅是参与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通过连续的、经过阶梯向前推进的、递进式的参与学习活动,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实验作用,提高课堂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融合,利用生活现象展现科学知识,达成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使得小学生置身于熟悉生活场景中,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科学教师擅于总结归纳生活现象,日常中做好积累,在课堂上合理利用生活现象,发挥科学演示实验的作用。如:科学演示实验操作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小学生受到心理特点影响,存在极强的模仿性,因此小學科学教学时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强化实验教学,并依托科学实验挖掘事物内在信息。科学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拓展思维与想象力。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常见的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常见的瓶吞鸡蛋、小孔成像等,启发学生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实验。当然,仅仅只有课内的教学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课外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也是有展开的必要性的。这样能更好的提升和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课外的探究活动也要与生活结合,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进而使课内外相结合,互相影响和促进,建立立体的学习模式。
  五、联系生活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主导的阶段,虽然抽象思维正逐步形成,但思考具体问题时依然围绕形象思维进行。小学生大多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判断事物,不善于理性角度推理分析。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小学科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开展模仿实验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情况制定合适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实验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开展探究时间的必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材料,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会主动自愿的加入探究活动,推动科学探究的有效开展与进行。这些都需要教师日常中做好积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沉浮》这一实验,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探究材料。比如,乒乓球、小石块、塑料泡沫、鸡蛋和木块的纸片等,这样贴近生活的材料也可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实验的乐趣,也使得探究更加准确高效,科学探究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点时,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比如,热水瓶上的塞子,不可以塞得太紧,因为壶里面的空气在热水的作用下,受热会膨胀,而瓶塞处于紧塞的状态,就会使得瓶胆爆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加主动热情,使得实验效果达到最佳。
  总之,在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小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常友.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的方法及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4,(2):74
  [2]陈保军,王静、实物展台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5):38.
  • 【发布时间】2023/3/9 10:50:14
  • 【点击频次】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