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的“六性”

 

【作者】 魏 娟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官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课堂上常见任务驱动法的使用,公开课、评优课上更是乐此不疲。这个方法看起来是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生动活泼,但其令人不能满意之处就在于滥用和泛化。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务的情境性
  任务的情境性是指设置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剪贴图形》时,将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复制、粘贴与翻转/旋转的技巧”巧妙隐藏在学生喜爱的故事中,通过编故事这一事件展开。课件出示了故事背景:一天,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灰狼在远远的地方休息,一只山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这个时候又从其他地方跑来了一只山羊。另外一只山羊,该怎么去画呢?引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复制与粘贴。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尝试操作、交流反馈、演示总结,掌握操作方法。由于山羊生性好斗,不知什么原因,两只山羊吵着吵着,就打到一起去了,画面上就羊角与羊角碰在一起,如何实现呢?引出本课的第二个任务:翻转与旋转。学生通过自学、同组交流、演示总结掌握了操作的方法。一直在旁边休息的大灰狼发现了两只正在争斗的山羊,调过头来,向两只山羊慢慢地靠近,结局是什么呢?引出本课的第三个任务:将故事画完。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训练了能力,丰富了情感。
  任务的意义性
  任务应当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学习相结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程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例如,执教《文字的修饰》一课时,首先用课件展示内容相同的两幅作品,一幅修饰过,另一幅没有修饰。学生意识到两幅作品中,修饰过的明显美观、吸引人,未经修饰的则显得单调、被人忽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文字的修饰。学生边阅读边实践,挖掘自身智慧与潜力,完成字体、字号、颜色改变等文字修饰的基本技能,在通过自身探求、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始终处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快乐兴奋之中,这也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自主学习、愉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
  任务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任务适合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应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而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等。起始年级的教学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尚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完成给定的任务会比较困难。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使用任务驱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文字的输入》时,让甲组完成“单字输入”任务,乙组完成“词组输入”任务,两个任务同时进行。结果是甲组会输入单字,却不会输入词组;乙组既不会输入单字,也不会输入词组。而另外一位老师在执教该课时,在学生会选择输入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出示“如何输入‘我’字”这个任务,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尝试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反馈概括出单字的输入方法。在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利用词组进行输入,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任务二,即如何输入词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输入词组的方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任务,由于呈现的时机不同,导致截然相反的效果。
  任务的层次性
  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例如《剪贴图形》,主要学习对相同图形进行剪贴、复制的技巧,从而简化作图的过程,体现出计算机作图与普通作图的不同之处及其优越性。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剪贴、复制与翻转/旋转的技巧,难点是旋转技巧的掌握。由于教材一开始就出现画大风车,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到一起,学生不可能同时解决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首先出示大风车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由相同图形构成的作品,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画图”。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任务《剪贴图形》的任务一:复制与粘贴。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尝试操作、反馈交流、概括总结等几个环节,顺利解决风车的第二、三、四片叶子。如何由第一片变成第二片叶子,引出任务二:翻转/旋转。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看书自学、试画风车、交流反馈,在实践、总结中掌握这一技巧。有了这些知识,提出了任务三:创作图形。运用知识进行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通过将任务巧妙化分、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的实用性
  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拥有一张课程表,是每位学生新学期要做的一件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我设计了“插入表格”单元,围绕制作课程表,安排了三节课:制作课程表,表格的修改,表格的修饰。考虑内容的连贯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先出示总的任务――怎么去做一张漂亮的课程表?第一节课是制作课程表,第二节课是进行表格的修改,第三节课是表格的修饰、作品的展示。每一节课,各个任务之间又层层展开。这样将任务贯穿始终,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了一个网络任务结构。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更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任务的开放性
  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彩色世界》一课的拓展环节中,先读一封求助信:有一家服装厂,积压大量T恤衫,请同学们帮助设计新的式样。然后提出任务:设计“T恤衫”。“求助信”的出现掀起本节课的高潮,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障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这次任务驱动,没有展示实物,以免束缚学生的思想,也没有硬性规定T恤衫的样式和色彩,学生发挥了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就是要有开放性,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 【发布时间】2023/9/3 8:10:42
  • 【点击频次】217